1997年,隋建国创作了那件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标志性的《衣钵》,开始跨越多个艺术体系的实践。2008年,曾经的宏大体系在创作中退去,个人探索由此展开。直至2019年,隋建国通过十年间持续不断、类型广泛和数量众多的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独立的个人体系。“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于9月28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隋建国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个展,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展览呈现了隋建国1997年以来二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思想体系的转变历程,以回顾展的形式全面而立体的展示出他丰富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探索。大量的代表性作品占据着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一、二、三层的全部空间,共分为六个单元和四个展区,200多件作品包括雕塑、行为、装置、影像和手稿、纪录片、文献记录等多种媒介和形式。
进入一楼中厅,“当代观中的古典主义”以两件作品为题引,隐喻这一时期西方的古典主义雕塑手法和前苏联的现实主义体系成为隋建国创作的核心方式。第二单元则讲述进入新千年后,隋建国的艺术创作步入纷乱杂呈的中间地带,他的目光从雕塑自身观念的研究,转向社会学叙事和流行文化的矛盾焦点。“中国制造与恐龙”成为其中一个特写式的单元。
自2006年后,隋建国创作生涯进入观念主义时期。创造传统的雕塑形象不再是他的目的,他将目光回溯到自己的身体和经验,对创造的行为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这不仅为隋建国的创作打开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通道,也为我们判断他之后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体系。“三块石头”标志着隋建国走向“后观念主义”的时刻,偶然性和随机性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观念。在一楼展厅的最后,“运动的轨迹”围绕着中心的一个圆展开,四边的影像记录了它在不同展览中的发生。这既是对隋建国过去十年创作中不断运动的状态和持续的变量的重新审视;也是对之后十年的想象。自此,隋建国从1997年《衣钵》开始与其它潮流交集的共同性工作,接近尾声。
二楼展厅以2006年偶然间创作的《无常》作为开篇,呈现隋建国2008年至2019年的个人探索。
“3D打印刚开始兴起时扫描没有那么高的精度,手纹只能是若隐若现,加上费用高昂,光敏树脂一克当时需要12块钱,就算尽量打印得再薄,当时一件5、6米高的雕塑至少需要30万元。后来终于找到一家工厂,能打印到0.1毫米,现在已经可以打印到0.05毫米的精度。”从2015年开始和工厂全面合作,到2017年第一批作品出来做了展览,再到现在的逐渐发展,隋建国发现这里面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树脂材料可以成为一个终极材料,作为作品它不再是一个需要铸铜的模具,不再是一个中间材料。”同时光敏树脂所具有的脆弱性,通过紫外线完成、易老化的特性以及再生性,使得隋建国最终确认通过这个材料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展览现场可以看到,3D打印的方格拼接痕迹仍然留存在作品表面,隋建国强调,这表明着材料自身一方面是脆弱的、临时的,同时也标志着在损坏后可以随时更换的技术特性。
谈到3D数字媒介作品《云中花园》的最新系列,隋建国表示,“我想暗示大家这些作品的文件在云上,这些作品的形状像植物,也许有一天人的意识可以被下载到电脑里面,送到云上去,那时候你就能看到云里面的景象。”
2019”展在京铺陈艺术家20年艺术历史图景
发布日期:2019-11-0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