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专家建议列为基层党政干部必读书籍

发布日期:2019-06-17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由深圳著名作家杨黎光创作的罗湖棚改长篇报告文学正式出版。10月24日上午,杨黎光长篇报告文学《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以下简称《家园》)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作协会议室举行。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数十名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出席了研讨会。

      杨黎光是连续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近年来着力于“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系列创作,完成了《大国商帮》《中山路》和《横琴》三部曲。《家园》是该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是投入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这部作品历时两年多时间,采访人物多达三百人,对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进行全景式的深入记录。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报告文学,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地区的历史实践,兼具学者哲思与诗人激情,提供了一份优秀的报告文学时代样本。书中所讲述的罗湖棚改项目,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一个范例,有专家建议,可将其列为基层党政干部的必读书籍。

      据悉,罗湖棚改涉及62万平方米面积,1300多栋房屋,9.3万人口,因范围之大、隐患之多、情况之杂被称为“中国棚改第一难”。经过两年半时间的改造,已实现“四个全部”:插花地居住人员全部搬离、违法建筑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全部消除、规划建设全部如期推进。

      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萍在发言中介绍,罗湖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近年来在社会治理、城市更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罗湖棚改是又一个新的例证。王萍指出,杨黎光将罗湖棚改放在时代与历史的纵深坐标上观察,把主题升华到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层面,为棚改工作建立了价值支撑与意义体系,坚定并增强了罗湖棚改人的信心与动力。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王国猛表示,深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片沃土,也是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片沃土。《家园》带着对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乃至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思考,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解读罗湖棚改乃至深圳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文学读本。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指出,中国当代作家是改革开放的同路人,也是记录者,这个时代呼唤着作家拿出与时代相呼应的精彩作品。杨黎光的《家园》交出了一份视角独特的答卷,具有时代感、接地气,而且有思想的冲击力,是当代报告文学的一本重要作品。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将《家园》称为是一本“厚重的时代之书”,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作家的真情、忠实与激情。同时,何向阳指出,从《家园》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具有广阔的视野与深厚的知识储备,展现了报告文学作家的忧患意识,是一部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优秀文学作品。

      《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施战军评价《家园》“宏阔与深刻并具,雄浑与事实并举”,以“古今中外”为参照系,通过罗湖棚改案例提供了“城市病”治理的中国方案。施战军认为,《家园》对城市治理有着深入的阐述,非常适合作为党政干部的学习资料。对此,原鲁迅文学院研究员、评论家何镇邦也深表认同,他甚至建议,将《家园》列为基层党政干部的必读书籍。

      链接:

      作者讲述:历时两年采访三百人

      在研讨会上,杨黎光分享了创作《家园》的心路历程。杨黎光介绍,在写完现代化三部曲之后,这个系列本来已经完结。但是,作为一名深圳作家,他的心里还留有一个缺憾,那就是想写一部关于深圳的书。2016年下半年,杨黎光应邀来到罗湖“二线插花地”了解棚户区改造的情况,深深被这里的故事与人物所打动,于是,他开始着手创作罗湖棚改长篇报告文学,作为“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系列的收官之作。

      杨黎光坦言,《家园》与《大国商帮》一样,是自己投入时间最多,工作量最大,写得最累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的创作耗时两年多时间,参考书籍两百多本,从最高决策者到最一线的工作人员,再到拆迁改造涉及的每一个对象,杨黎光采访的人物达到三百名,最后呈现在书中的还不到一半。曾经在一天之内,他从早到晚与三十多名当事人进行深入的交流,甚至在2017年除夕当天,杨黎光还来到棚户区进行实地走访。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