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此时,市区的王文星老人,正在家中拾掇自己收藏了二十余载的书籍,这么一整理下来发现,几百本书籍中,竟然有50多本“抗战红色书籍”,其中有的目前存世量极少,可谓算得上是稀有的“文物”。
王文星老人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藏书。
兴趣让他坚持收藏20余年
王文星老人,盐都区秦南人,69岁,现住市区。在他家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书架、书柜上整齐地摆满了红色书籍,涵盖文献史料、红色经典、名人传记、期刊、画报等多种类别。
谈及“抗战红色书籍”的收藏,老人一直强调“热爱”,并娓娓道出他20多年的书籍收藏故事。原来,早年王文星老人就在政府的党政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整天与书籍、文献资料打交道。“工作离不开书,党政工作更离不开文史资料。”
“兴趣当然是最好的老师,既然热爱,就得追逐它。”老人说,在中学读书时,他的数理化比较差,但是作文,一直是他的骄傲,在班上他的作文总是名列前茅,这也决定着他前进的方向。“除了文学、历史,就没有其他爱好了,麻将、扑克样样不会,不是因为学不上,而是因为不喜欢。”
坚持到废品收购站“淘宝”
记者看到,被分门别类排列的书籍中,大部分书籍的纸张早已泛黄显旧。很多藏书被老人严实地包装好,显然对它们厚爱有加。老人称,每本书籍,他都倾注了很多心血。
据了解,王文星每个周末或是节假日,都会赶到市区废品收购站去“淘宝”,这一来二去,盐城的几十家的废品收购站被他跑遍了,更有多个收废品的老板和他成为朋友,一旦收到好的珍稀书籍,都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他们当草,我却当个宝。”
“就地取材是最主要的来源,盐阜大地是革命老区,这样的‘抗战红色书籍’大多流传在民间。”老人称,经常一天要跑十几个废品收购站,当收购到喜欢的书籍,他如获珍宝。
正因如此,家里常有争执。1998年,一本存量不多的1945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让他花了血本。“当时工资只有两三百块钱一个月,那一本书就买了500块,两个月的工资都没了,老伴不理解,就问到底要不要过日子了。”
除了“废中寻宝”外,王老还经常自费去南京、北京的旧书店,从中发现新的“宝贝”,但由于自己是工薪阶层,长途的跋涉,加之购买书籍的各种开销,常常让他觉得力不从心。“大多是身上带的钱不够,觉得花费太大,所以,一些离退休老干部的家就成了我经常登门的对象,他们经常会送给我一些旧书,大多不愿意收钱,我平日就是送点土特产表示感谢。”
最大愿望想举办个人展览
2005年,王文星加入了市收藏家协会,他曾多次被邀请参与协会组织的书展,每次书展,他都会挑一些精选的书籍参与展览。对于家中的这些藏书,老人称,它们极具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会卖出一本,将一代代地传下去。
对于“抗战红色书籍”的收藏,起初因为爱好,他足足坚持了20多年。现在,他认为,收藏这些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兴趣”这个层面了。“我一直认为这些书是有教育意义的,特别是这些‘抗战红色书籍’,让后辈能铭记历史,不忘历史,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举办个人展览,让这些“抗战红色书籍”不只做压箱底的旧物,他觉得革命历史应该为后人熟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计划是过年前后吧,一定要实现这个由来已久的愿望。”
王文星:倾心收藏“抗战红色书籍”
发布日期:2019-05-2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次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