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不该拿孩子跟别家娃比, 可我就是忍不住
小时候,我们是孩子时,被父母拿来比较,深恶痛绝;长大后,我们成为家长,步入后尘,开始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娃比较。
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育有一子,已出版《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作品。
最近,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位妈妈深深的自责和无奈。
这位妈妈读四年级的儿子成绩不错,孩子的每一门成绩都是A,原本妈妈挺开心知足的。
但是当她得知朋友的孩子学习非常自觉完全不用推、搞奥数还成绩相当不错时,再瞅瞅自己的娃:
儿子别说搞奥数,连题都不愿意刷,当妈的好不容易推一把,儿子一边看书一边打哈欠糊弄,最后初赛都没进去。
再说学乐器。同样都是学,别人家同龄的额孩子学乐器拿大奖,自己的儿子每天要被自己逼着练习,差距可想而知。
老母亲滤镜破碎了。
家长当然知道不该拿自己的孩子和比人家比较,也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发展节奏。
而且孩子也受父母基因影响,娃不行,不能全赖孩子。
但自己无奈又矛盾。
无奈的是:自己就是忍不住会去比较。
矛盾的是:一方面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觉得挺有希望;另一方面,和牛娃一比,老母亲顿时觉得孩子前途堪忧、犯愁。
小时候,我们是孩子时,被父母拿来比较,深恶痛绝;长大后,我们成为家长,步入后尘,开始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娃比较。
这难道是为人父母的“宿命”?将孩子进行比较就一定不好么?
一、喜欢比娃的你,并不孤单
说实话,我很理解这位妈妈的苦恼。我儿子才读一年级,我已经出现比娃的苗头了。
学龄前,看到儿子,我内心的想法是:你就是你,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全宇宙独一无二最棒的崽。
上学后,再看儿子,我内心想的是:人家某某某和你同班,都熟记乘法口诀表、脱口而出7乘以8等于56了,你怎么还在掰着指头算不明白9减5等于多少呢。
内心的小剧场演了一出又一出,但最终我还是把这些比较的话咽了回去,安慰自己:牛娃都出自女娲之手,不是我这个当妈的能生出来的。
爹妈们明白,无论从基因学、育儿学、心理学、道德、甚至孩子未来的福祉各方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娃比较都毫无意义。
但看到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横着的那条鸿沟,我们就想奋不顾身扑上去、挖空心思给它填充瓷实。
我们这届家长,从小到大就是在自己父母的被比较中长大的。
小时候,
“你看,隔壁那谁谁考了多少分,你考了多少?”
“你看别人家孩子就那么听话,你呢?”
长大之后,
“你看那谁的工资多少?再看看你!”
“那谁嫁了个有钱人,你呢?”
父母比较的目的也很简单:通过比较激起你的上进心,让你更努力、让你朝着他们理想中的孩子靠拢,给他们长脸。
可效果如何?
知乎上有人问:“当你的父母拿你和别人做比较的时候,真的激励到你了吗?”
答案都是:没有!不仅没有,这种比较还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后遗症”:吵架的导火索、亲子关系不睦、严重的焦虑、情绪障碍……
美国杨百翰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被比较的孩子(包括和自己兄弟姐妹、近亲同龄人)在学习和心理方面通常会有以下常见问题:
降低自尊
当比较之后孩子意识自己不如别人时,长此以往他会产生“自己无能”这个错误的认知,难以走出。
习得性无助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经常被比较的孩子因为时常接触“尝试是无望的”暗示(“你看看你,为什么不行?”这类言辞),所以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放弃奋斗和努力。
回避社交
比较后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更容易蜷缩在自己的壳里,因为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提供或值得骄傲的,所以不愿与他人交流。
不仅如此,孩子还可能会对同龄人进行攻击,因为他对那些不断被比较的人怀有负面情绪。
按理说,我们这届家长,深受被比较其害、接受过高等教育、熟读各种流派的育儿理念,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手下留情”才对,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做比较呢?
除了从长辈身上继承下来的传统惯性使然之外,也与现在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上升平台收紧而导致家长普遍焦虑不无关系。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位忍不住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的家长,无需太自责,因为你并不孤单。
二、比较果真一无是处?
“和别人比较”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小的消极影响,但“比较”这个行为并非一无可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曾提出过“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该理论认为:
1、人们往往借助于社会比较而进行自我评价,借以确认自己的属性、进行自我评价;
2、通过比较,我们不仅可以确认自己的属性,还希望得到肯定的满足;
3、正常人倾向于进行向上比较,也就是通过模仿社会典范来提高个体自信心、进行合理自我完善。
用家长容易理解的“育儿术语”来说就是:我们拼命把孩子送进好学校、重点班,就是希望孩子通过周边的环境与自己进行对比——
最好是和学霸对比,利用这种对比来让自己产生刻苦努力做试卷、考高分、提升排名、继而进入好大学的动力。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学霸立在孩子面前做楷模、竞争对手,孩子有可能也就丧失了自我突破的动力。
在比较这方面,竞技比赛尤为突出。
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退役的费德勒和他一辈子的朋友也是竞争对手纳达尔。
二人在十八年的竞赛生涯里正是呈现了比较、追赶、突破、再比较的良性循环。
费德勒与纳达尔对战史俗称“费纳争霸”、“冰与火的较量”,二人曾40次交手,相互角逐下多次创造历史。
两人是网球史上唯一一对能够连续五年年终世界排名保持于第一、二位的球手;二人曾创下网球史上最震撼的连续237周完全独享球王宝座;创出网球史上同样最震撼的连续160周世界排名第二的战绩等。
毫无争议的绝代双骄!如果缺少与其中一人的比较,很难想象另外一人会走到现在这么远。
所以,在人类社会比较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比较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家长如何把控好尺度。
家长比较孩子是否恰当,看这四个原则:
比“比较”更重要的是家长进行比较后的行动
新加坡人类发展与社会服务学院院长Cheah Horn Mun教授认为:将比较作为鼓励出众的前奏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关键是家长在比较后所采取的行动。
当我们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时,可以平静地指出孩子在在某一方面的确做得不如另一个孩子好,但不能止步于此。
更重要的一步是我们在进行比较后应该引导孩子所采取的切实行动,而不是单纯做比较。
比如,只是指责孩子分数没有对方高是无意义的(这是情绪发泄),家长应该带着孩子找出问题、做出提高成绩的可行计划(这是措施),这才能让孩子看到比较的真正意义——看到自身不足、找到方法、提升自己。
积极的比较,最终应该可以成为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
家长应该通过“比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潜力
当我们拿孩子进行比较时,不妨让孩子先自己点评一下自己的进步、做得好的方面,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自己的长处所在。
比如虽然那个孩子这次分数考得高、但你的进步更大之类。
这能使得孩子学会“平衡的比较”或者“比较的公平性”,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长处和短处,并且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来弥补自身不足。
“比较”不要只局限在学习成绩上
我们的孩子终其一生不是只有分数、排名、学校这一类事。
作为完整健全的个体,孩子有没有变得更加勇敢、成熟,学到了一些什么;
是否比过去更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有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没有更加乐观、幽默,有没有变得更加正面积极,抗压能力有没有更强……
这些都是值得拿出来“比”和“晒”的东西。
聪明的家长变“比较”为“期待”
因为“比较”的尺寸确实不好拿捏,一不小心就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所以,聪明的家长往往会把与他人比较转变为合理的高期待。
试着比较一下以下两种方式,哪一种会更令人舒服:
A:你只考了80分,你看你同桌怎么能考90分?
B:你这次考了80分,咱们再接再厉,下次尝试往90分看齐。
多数人应该会选B。
因为它是建立在孩子自身上的一种期待,与他人好坏无关。
家长对孩子有高一点的期待从来不是什么坏事。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父母的期望在影响孩子学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极大关注。
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很相似:总的来说,与那些父母期望值相对较低的学生相比,父母期望值高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成绩,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并在学校坚持更长时间。
除此之外,父母的高期望值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和社会适应力以及上大学的愿望有正相关影响。
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有稍高一些的期待时,会潜移默化给孩子创造一个更有支持性的环境,比如投入更多时间、金钱、关注度在孩子身上。
“比较”容易让家长置身事外、单纯变成对孩子指责、情绪发泄;
而“期待”则更容易让孩子与家长凝聚在一起、帮孩子提升、进步。
作为父母,当我们下次忍不住比较时,不妨先问问自己:
这种比较到底是基于自己的虚荣心、还是为了孩子的利益?
不要让自己的虚荣心变成孩子的焦虑和亲子关系的阻隔,而“孩子的利益”里也不该只有当下的成绩、还应该有他们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
知道不该拿孩子跟别家娃比, 可我就是忍不住
发布日期:2022-12-04 11:39 来源:未知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